程度:
按照所需时间的长短和过程的繁琐,我大致归纳出6个程度:快简,快繁,中简,中繁,慢简,慢繁。所需时间的长短 --- 快,中,慢---是按照我平时做菜的时间定义的,包括准备食材到最后成品总共花费的时间。快者,半小时以内;中者,45分钟到1个小时;慢者,1个小时以上。我做菜的速度中不溜吧,肯定是比不上我妈那神速的。我喜欢把食材基本准备好再下锅,边做边收拾,时间上稍微拉长些,但过程更愉快一点。当然也不至于慢得把我孩子饿死。过程的繁复相比时间就更主观臆断了,就只凭我做那个菜的时候感觉麻不麻烦。所以跟我当时做菜的水平直接相关联。值得一提的是,我做菜不嫌麻烦,但不喜欢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很多步骤我会去试,但如果发现收效很小就开始寻求简化,但却不以简化为主要目的。我猜我是想说我希望追求平衡,这里收录的大部分菜谱是在时间精力质量上相对平衡的,当然还是以我自己的主观判断为依据,请自行折算或干脆略过不计。写这行的主要目的是方便我安排日常饮食,根据自己的情绪和精力和可支配的时间,尽可能地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也能享受烹饪的乐趣。
原材料:
一般用中文列出,大部分简单明了。如果是西餐的食材,在外文基础上有中文翻译的就加上,没有的就只写外文。
称量的标准还是按美式的,因为在美国就地取材,只好入乡随俗。但是朝公制的转换是大趋势,所以像重量等方便的我就尽量换算成公制。量器量杯的标准在每份菜谱里都有罗列,这里就不重复了。
调味料:
使用语言及称量标准同上。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在菜谱里所列的调味料份量是根据我们家日常吃的口味大小总结出来的。各家口味不同,请自行斟酌调整。我们家总的来讲口味偏淡,因为是南方人,家常菜里喜欢加糖。我使用的调味料来源大致如下:
油 --- 我一般炒菜用canola oil(菜籽油),可以用其它植物油代替。西餐,一般深色的extra-virgin olive oil(初榨橄榄油)用来凉拌,浅色的普通olive oil(橄榄油)用来炒菜。香油,即芝麻油,用日本八角牌(Kadoya)的。还有一些中间产品,如红油,花椒油等是用canola oil加香料做成的,详细的做法会单独写,在菜谱里能找到。
盐 --- 普通超市买的低钠盐,如果是海盐,会特别指出。
糖 --- 普通超市买的细砂糖,如果是粗糖,冰糖,红糖等,会特别指出。
酱油 --- 一般用生抽和老抽两种,生抽调味,老抽着色。我用的是珠江桥牌的生抽王和老抽王。写出牌子的原因是各个牌子的口味和色泽差别很大,所以如果要用到酱油,请根据各个牌子的色和味略加调整。其它如酱油膏,复制酱油等,会特别指出。如用到日本酱油也会特别指出。
料酒 --- 运到美国或直接在美国生产的料酒都加过盐,因为很多州卖酒有专门的酒行,超市里不准卖酒,加了盐作烹调用酒就可以在超市里上架了。我做中式红肉(猪牛羊)用的多是绍兴黄酒,主要是花雕酒。白肉(鸡肉,鱼肉,海鲜等)多用白酒或米酒料酒。如果用特殊的酒像Vodka或葡萄酒会特别指出,尤其在西餐里。
醋 --- 我一般用大红浙醋,珠江桥牌的(有做广告嫌疑,呵呵)。如果有特殊需要,也会用镇江香醋。白醋就是一般美国超市买的白蒸馏醋,Heinz的。西餐沙拉用balsamic vinegar. 还有日本的米醋也用,用时会特别指出。
其它香料及调味料 --- 用的时候会特别指出。
工具:
炒锅我一般用不沾平底锅。如果用不锈钢锅或铁锅,用油量自行调整。如果用其他特殊工具,会特别指出。
烹饪:
刀功 --- 这是真功夫,没勤学苦练下不来,以后一定下苦功好好学好好练。现在不过是两脚猫,勉强着地,第三只脚都没长好,所以大多时候扬长避短,避难就易,能不切绝不切,能切片绝不切丝,能切丝绝不切末。好在美国人民比我懒的多了去了,任何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会发明个工具来解决,中国厨房讲究多题一解,一刀一俎所向披靡,而美国厨房基本上是一题一解有时甚至一题多解,所以最初刚进厨房时老被领导嘲笑“形式大于内容”,如今倒是内容逐渐与形式齐平了。说了那么多,能解题就好,甭管什么方式。除了需要特殊工具处理的,我会另外指出,其余的发挥想象力就行。
方式 --- 明目众多。中式的除了有些凉拌菜,多半都使用炉子直接加热,煎炒蒸炸等等。很多更细微的差别我只有一知半解,google了一下发现光炒就分爆炒,煸炒,干炒,熟炒等,我就笼统地写成炒,偶尔写个煸啊,爆啊什么的也都是泛泛而指,请学究的朋友不要见怪,和刀功一样,我会慢慢学慢慢练。西式烹饪方式的讲法要统一标准些,我就中英文夹着写,怎么方便怎么来。
火候,时间,油温等 --- 美国家庭用有好几种炉子,气的,电热丝的,陶瓷的。我家的炉子用煤气,有明火。以前用过电热丝的。总的来讲基本没有中国厨房喜欢用的大火,所以热炒比较困难,但好处是油烟少。我写菜谱时用的火候就是西式菜谱里常用的,大火(high),中大火(medium-high),中火(medium),中小火(medium-low),小火(low),其实就是一个knob从高到低转,分成这几档。各家炉子不同,火候自然也不同,所以请大家自行调整。同样,菜谱里时间的多少是根据我家炉子的火候定的,仅供参考而已。油温在中式烹饪中十分有讲究,我只是学了点皮毛,大部分时候做菜凭感觉。写菜谱对菜谱时很想做到精确,但也无法摆脱中式菜谱的习惯和传统,笼统地把油温归为:低油温(三四成热),中油温(五六成热),高油温(七八成热),极少数情况下用烈油温(十成热)。至于怎么判别中高低油温,网上有些标准,可用温度判断,也可用眼观耳闻的小窍门。除了少数情况下为了讲究精确我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大部分时候就是凭经验和感觉。这是我最初学做菜时觉得中式菜谱最没理的地方,但是自己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慢慢明白此时无方胜有方,和中国文化哲学一脉相承。但如果能解释的我一定解释,对错我不敢说,态度却一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菜谱格式及图片:
菜谱的格式用的是比较常见的食材在先做法在后的格式。基本上会保持这个格式,参阅和打印都很方便。但缺点是不够亲切,看起来也就只像菜谱。其实做菜过程中有很多故事想写下来保存,碍于刻板的形式也就没有大写特写。写的口气也是就事论事的多,很多读下来都不像我写的。不过功用为先,我也就不强己所难了。逐渐逐渐的,我能看见自己不拘泥于形式,和越来越放松的口气。所以菜谱因为写作时间的先后读起来可能无连贯性可言,这里打个预防针先。
菜谱中所有图片都是我自己或者家人帮忙拍的。拍照和做菜一样,我是完全的业余,光凭感觉的。不过图片中的内容完全是按照相应菜谱做出来的成品,无添加无修改,拍完照一般马上就吃掉了,不像有些美食杂志为上照效果添加色素或者化学物质。照片本身倒是有适度的修改,只是从照片的角度,比如构图,亮度调整,等等。拍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很好吃的菜照片上看起来一般般,相反个别很平常的菜却很上照。如果色与味有大出入的,我会在菜谱里指明,大部分色味相当。
正宗不正宗:
这一点我以前挺在意的,去外头吃饭,喜欢去正宗的馆子,尤其是中餐馆。现在放开了,发现其实正宗不正宗是个先入为主的概念。我们打小在一个地方长大,习惯了一种口味,换一个地儿发现材料,做法,形象,味道通通变了,变好变坏先不问,变得不一样就是不正宗了。其实任何一种变化都有其变化的道理,从先前原材料紧缺,到后来的与时俱进,都是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同样,有些传统的东西延续了几十几百年也一定有它的道理。我是个中庸两面派,所以大部分时候凭感觉,什么authentic, fusion,traditional,modern只要是好的,大小通吃。对于有些传统菜,我喜欢研究个根源,然后看一路怎么发展至今的。还有学习西餐的过程中,我喜欢看有无规律可循,发现一旦提纲挈领,这过程就变得简单却十分有趣。但刨根不一定见底,所以请只当题外话,粗解而已。
版权及转载:
李敖讲过:“偷一个人的主意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就是研究。” 我不否认我写这些菜谱是做了很多“研究”才写出来的,而且“研究”仍然还将不停地继续。但是,但凡真是个别人的真知灼见或原汁原味,我在菜谱里一定列出,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也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同样,如果有需要转载引用本网站任何图片文字的,请告知一下先。同样,对人对己都是件好事。
平时经常看美食网站,看见做的不如自己的,就觉得我的菜谱一定吃香。相反,如果看见大师级的表演,除了景仰之外,就有一种停滞不前的忐忑,觉得自己是在班门弄斧。于是从三年前写第一份菜谱之后便停停走走,时走时停。后来干脆停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今年年初突然醒悟,我本无心为师,当个弟子又何愁之有?写个学习笔记也算是美差一件,无可忧也无需忧,自娱而娱人,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偶尔的脚不着地也是路人皆知的,我就不一一校对改正了,只为纪念年少的轻狂。
写于旧博2/28/2009
按照所需时间的长短和过程的繁琐,我大致归纳出6个程度:快简,快繁,中简,中繁,慢简,慢繁。所需时间的长短 --- 快,中,慢---是按照我平时做菜的时间定义的,包括准备食材到最后成品总共花费的时间。快者,半小时以内;中者,45分钟到1个小时;慢者,1个小时以上。我做菜的速度中不溜吧,肯定是比不上我妈那神速的。我喜欢把食材基本准备好再下锅,边做边收拾,时间上稍微拉长些,但过程更愉快一点。当然也不至于慢得把我孩子饿死。过程的繁复相比时间就更主观臆断了,就只凭我做那个菜的时候感觉麻不麻烦。所以跟我当时做菜的水平直接相关联。值得一提的是,我做菜不嫌麻烦,但不喜欢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很多步骤我会去试,但如果发现收效很小就开始寻求简化,但却不以简化为主要目的。我猜我是想说我希望追求平衡,这里收录的大部分菜谱是在时间精力质量上相对平衡的,当然还是以我自己的主观判断为依据,请自行折算或干脆略过不计。写这行的主要目的是方便我安排日常饮食,根据自己的情绪和精力和可支配的时间,尽可能地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也能享受烹饪的乐趣。
原材料:
一般用中文列出,大部分简单明了。如果是西餐的食材,在外文基础上有中文翻译的就加上,没有的就只写外文。
称量的标准还是按美式的,因为在美国就地取材,只好入乡随俗。但是朝公制的转换是大趋势,所以像重量等方便的我就尽量换算成公制。量器量杯的标准在每份菜谱里都有罗列,这里就不重复了。
调味料:
使用语言及称量标准同上。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在菜谱里所列的调味料份量是根据我们家日常吃的口味大小总结出来的。各家口味不同,请自行斟酌调整。我们家总的来讲口味偏淡,因为是南方人,家常菜里喜欢加糖。我使用的调味料来源大致如下:
油 --- 我一般炒菜用canola oil(菜籽油),可以用其它植物油代替。西餐,一般深色的extra-virgin olive oil(初榨橄榄油)用来凉拌,浅色的普通olive oil(橄榄油)用来炒菜。香油,即芝麻油,用日本八角牌(Kadoya)的。还有一些中间产品,如红油,花椒油等是用canola oil加香料做成的,详细的做法会单独写,在菜谱里能找到。
盐 --- 普通超市买的低钠盐,如果是海盐,会特别指出。
糖 --- 普通超市买的细砂糖,如果是粗糖,冰糖,红糖等,会特别指出。
酱油 --- 一般用生抽和老抽两种,生抽调味,老抽着色。我用的是珠江桥牌的生抽王和老抽王。写出牌子的原因是各个牌子的口味和色泽差别很大,所以如果要用到酱油,请根据各个牌子的色和味略加调整。其它如酱油膏,复制酱油等,会特别指出。如用到日本酱油也会特别指出。
料酒 --- 运到美国或直接在美国生产的料酒都加过盐,因为很多州卖酒有专门的酒行,超市里不准卖酒,加了盐作烹调用酒就可以在超市里上架了。我做中式红肉(猪牛羊)用的多是绍兴黄酒,主要是花雕酒。白肉(鸡肉,鱼肉,海鲜等)多用白酒或米酒料酒。如果用特殊的酒像Vodka或葡萄酒会特别指出,尤其在西餐里。
醋 --- 我一般用大红浙醋,珠江桥牌的(有做广告嫌疑,呵呵)。如果有特殊需要,也会用镇江香醋。白醋就是一般美国超市买的白蒸馏醋,Heinz的。西餐沙拉用balsamic vinegar. 还有日本的米醋也用,用时会特别指出。
其它香料及调味料 --- 用的时候会特别指出。
工具:
炒锅我一般用不沾平底锅。如果用不锈钢锅或铁锅,用油量自行调整。如果用其他特殊工具,会特别指出。
烹饪:
刀功 --- 这是真功夫,没勤学苦练下不来,以后一定下苦功好好学好好练。现在不过是两脚猫,勉强着地,第三只脚都没长好,所以大多时候扬长避短,避难就易,能不切绝不切,能切片绝不切丝,能切丝绝不切末。好在美国人民比我懒的多了去了,任何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会发明个工具来解决,中国厨房讲究多题一解,一刀一俎所向披靡,而美国厨房基本上是一题一解有时甚至一题多解,所以最初刚进厨房时老被领导嘲笑“形式大于内容”,如今倒是内容逐渐与形式齐平了。说了那么多,能解题就好,甭管什么方式。除了需要特殊工具处理的,我会另外指出,其余的发挥想象力就行。
方式 --- 明目众多。中式的除了有些凉拌菜,多半都使用炉子直接加热,煎炒蒸炸等等。很多更细微的差别我只有一知半解,google了一下发现光炒就分爆炒,煸炒,干炒,熟炒等,我就笼统地写成炒,偶尔写个煸啊,爆啊什么的也都是泛泛而指,请学究的朋友不要见怪,和刀功一样,我会慢慢学慢慢练。西式烹饪方式的讲法要统一标准些,我就中英文夹着写,怎么方便怎么来。
火候,时间,油温等 --- 美国家庭用有好几种炉子,气的,电热丝的,陶瓷的。我家的炉子用煤气,有明火。以前用过电热丝的。总的来讲基本没有中国厨房喜欢用的大火,所以热炒比较困难,但好处是油烟少。我写菜谱时用的火候就是西式菜谱里常用的,大火(high),中大火(medium-high),中火(medium),中小火(medium-low),小火(low),其实就是一个knob从高到低转,分成这几档。各家炉子不同,火候自然也不同,所以请大家自行调整。同样,菜谱里时间的多少是根据我家炉子的火候定的,仅供参考而已。油温在中式烹饪中十分有讲究,我只是学了点皮毛,大部分时候做菜凭感觉。写菜谱对菜谱时很想做到精确,但也无法摆脱中式菜谱的习惯和传统,笼统地把油温归为:低油温(三四成热),中油温(五六成热),高油温(七八成热),极少数情况下用烈油温(十成热)。至于怎么判别中高低油温,网上有些标准,可用温度判断,也可用眼观耳闻的小窍门。除了少数情况下为了讲究精确我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大部分时候就是凭经验和感觉。这是我最初学做菜时觉得中式菜谱最没理的地方,但是自己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慢慢明白此时无方胜有方,和中国文化哲学一脉相承。但如果能解释的我一定解释,对错我不敢说,态度却一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菜谱格式及图片:
菜谱的格式用的是比较常见的食材在先做法在后的格式。基本上会保持这个格式,参阅和打印都很方便。但缺点是不够亲切,看起来也就只像菜谱。其实做菜过程中有很多故事想写下来保存,碍于刻板的形式也就没有大写特写。写的口气也是就事论事的多,很多读下来都不像我写的。不过功用为先,我也就不强己所难了。逐渐逐渐的,我能看见自己不拘泥于形式,和越来越放松的口气。所以菜谱因为写作时间的先后读起来可能无连贯性可言,这里打个预防针先。
菜谱中所有图片都是我自己或者家人帮忙拍的。拍照和做菜一样,我是完全的业余,光凭感觉的。不过图片中的内容完全是按照相应菜谱做出来的成品,无添加无修改,拍完照一般马上就吃掉了,不像有些美食杂志为上照效果添加色素或者化学物质。照片本身倒是有适度的修改,只是从照片的角度,比如构图,亮度调整,等等。拍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很好吃的菜照片上看起来一般般,相反个别很平常的菜却很上照。如果色与味有大出入的,我会在菜谱里指明,大部分色味相当。
正宗不正宗:
这一点我以前挺在意的,去外头吃饭,喜欢去正宗的馆子,尤其是中餐馆。现在放开了,发现其实正宗不正宗是个先入为主的概念。我们打小在一个地方长大,习惯了一种口味,换一个地儿发现材料,做法,形象,味道通通变了,变好变坏先不问,变得不一样就是不正宗了。其实任何一种变化都有其变化的道理,从先前原材料紧缺,到后来的与时俱进,都是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同样,有些传统的东西延续了几十几百年也一定有它的道理。我是个中庸两面派,所以大部分时候凭感觉,什么authentic, fusion,traditional,modern只要是好的,大小通吃。对于有些传统菜,我喜欢研究个根源,然后看一路怎么发展至今的。还有学习西餐的过程中,我喜欢看有无规律可循,发现一旦提纲挈领,这过程就变得简单却十分有趣。但刨根不一定见底,所以请只当题外话,粗解而已。
版权及转载:
李敖讲过:“偷一个人的主意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就是研究。” 我不否认我写这些菜谱是做了很多“研究”才写出来的,而且“研究”仍然还将不停地继续。但是,但凡真是个别人的真知灼见或原汁原味,我在菜谱里一定列出,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也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同样,如果有需要转载引用本网站任何图片文字的,请告知一下先。同样,对人对己都是件好事。
平时经常看美食网站,看见做的不如自己的,就觉得我的菜谱一定吃香。相反,如果看见大师级的表演,除了景仰之外,就有一种停滞不前的忐忑,觉得自己是在班门弄斧。于是从三年前写第一份菜谱之后便停停走走,时走时停。后来干脆停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今年年初突然醒悟,我本无心为师,当个弟子又何愁之有?写个学习笔记也算是美差一件,无可忧也无需忧,自娱而娱人,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偶尔的脚不着地也是路人皆知的,我就不一一校对改正了,只为纪念年少的轻狂。
写于旧博2/28/2009